两访两创

科研学术与教学的楷模——采访徐涵秋教授

日期:2012-09-12 发布人: 浏览量:

        序:
        进办公室时,他正匆忙地整理材料和打电话,招呼我们坐下后,一位女生敲门后进来,教授拿着她的论文,给她指出了论文中的问题。我们安静地坐在一旁等待徐老师忙完手头的事情。从交谈中得知,那位女生是一名硕士生,徐教授除了带博士生以外,还是几名硕士生的导师,他总是一篇一篇地给他们指出问题并修改。
        简介:
        徐涵秋教授历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拨冗为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有关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徐涵秋教授在担任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时,除了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在学术研究的经费并不是那么宽裕时,做项目的老师遇到困难了,他便自己掏钱资助,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动力。徐涵秋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资源遥感方向。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项目和爱尔兰、澳大利亚、日本等许多国内外的重要科研项目。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写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我国最高学术杂志《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专业权威杂志《遥感学报》《地理研究》《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在创新技术方面,世界上众多的遥感指数中,鲜有中国大陆学者创建的指数。他通过研究,近年来先后在国际遥感专业杂志上提出三个遥感指数,此外,还开发了多项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创新技术。其中规划专业的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改进型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 该指数2005年提出以来,已经被国内外引用超300次。指数被普遍认同为是目前精度最高、全球最好的水体指数。
        排除万难 只为科研
        除了遥感学界知名专家,他还是一位受师生尊重的“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去年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环境与资源学院曾邀请徐涵秋教授为新入学的2011级研究生作了关于“科学道德与规范”的学术报告。徐涵秋教授结合具体实例和体会,对科学道德的概念、学术规范的重要意义及学术不规范行为的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阐述。希望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理念,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
        “对科研事业,要有排除万难之心,困难不仅仅局限于科研本身”。徐教授于1992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赴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忆刚从事教师一职时,教授告诉我们那时一家同挤一间3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多载,回到母校后,在这里做科研,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带着少数助手,在仅有的二十平米的实验室工作;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组织和发展了福州大学地球信息学科, 1999年创建了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研究所, 成功申报了福建省第一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直到现在为了带好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的306办公室的许多设备都是他自己购置。
        广纳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谈到国内学生素养的不足,涵秋教授指着窗外的草坪和道路,看看那拐角处的草坪已经被踩出了一条小路,还有那些一块快受损的草皮,他说道在国外的大学,这些都是不会出现的。在国外学习期和教学期间,他认为中国学生和国外学子大有不同,针对“高分低能”现象,提出对中国教育的若干漏洞。中国教育应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你看看你的手头课本的出版日期,就知道那些学术成果多么过时,你们现在学习的是几年前甚至是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在国外老师每次上课时打印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材料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授予最新的科研知识”。就是因为这样,国内培养的大学生缺少创新意识,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是只会背书而是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展示出综合素质。
         我们就这样聊到了夜幕降临,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接近了尾声。在采访的最后,教授谈到对规划专业同学们的期望,他说道“你们眼光一定要看得更远,做规划的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且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和体味。有机会可以去国外看看,他们的建筑设计和他们的思想和国内是完全不同的。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多学些东西,很多时候,需要自学,老师只是当个指引者。不要拘泥于课本,要去外面学习”。用科学严谨、勤奋扎实的态度做好各项科研工作,努力成为真正的学术精英、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教授对学生们由衷的期望。
         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问,还要有高尚的人品。正是如此,他才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注入新鲜的东西。从徐涵秋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坦诚直率的性情、严谨治学的态度、温厚善良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这也正是我们所企盼的一位老师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微信公众号

   © 202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