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上午,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赤脉承烽·云江绘绿”乡村振兴生态实践队,在学院党委书记刘旺研究员、执行院长徐开钦教授、党委副书记刘朝晖研究员、团委副书记廖烨檬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紧扣“产业—治理—红色”三维实践坐标,将思政课堂融入汐浦村水产养殖基地的科技脉搏、河长办的智慧中枢、红色沃土的精神根脉,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锤炼青年担当,于绿水青山间深耕安全治理的时代答卷!
汐浦村·探秘“蓝色粮仓”,感受科技兴农
实践队一走进郭坑镇汐浦村水产养殖基地,连片的养殖池塘便映入眼帘,水波荡漾间,藏着村民们的致富希望。这里以养虾为主,汐浦村村委徐加凤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了养殖基地的规模、虾类品种以及科学养殖技术。从水质监测到饲料投放,从虾苗培育到成虾捕捞,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养殖人员的心血与智慧。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交流,深入了解现代水产养殖如何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也真切感受到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口社村·访古厝悟情怀,看蝶变感民心
实践队与学院领导顺利汇合,一同前往郭坑镇口社村,开启了新的探索之旅。刚进村口,整洁的村容村貌就让大家眼前一亮。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队员们亲身见证了口社村的蜕变与发展。在驻村书记陈琪嫔的介绍下,大家了解到,村里始终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从全力治理水源,让村民喝上放心水、用上干净水,到在村口精心建立幼儿园,解决村里孩子的入园难题,每一项举措都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村干部的担当作为。这点点滴滴的变化,彰显了村民和村干部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力量与坚定决心,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治理的温度与成效。

实践队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陈鸿文故居。故居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通过讲解,队员们了解到陈鸿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为家乡所做的贡献,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传承乡村文化、凝聚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让大家对乡村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河长办·问渠那得清如许?制度守护碧水长流
学院领导与队员们同访龙文区河长办。刚踏入河长办,河道分布图、治水流程图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智能监测系统及控制中心更让人眼前一亮。河长办副主任薛晓东介绍到,在污水治理中,无人机巡河高效补充人工,快速覆盖广域河道,精准发现垃圾、排污口等问题。屏幕上,传感器采集的水质、水位、流量等数据动态更新,同步呈现无人机画面与异常记录。智能技术加持、人工坚守与精准施策,共同守护了龙文区碧水清波,筑牢乡村发展生态屏障。

半天的实践活动充实而有意义,队员们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收获满满。从汐浦村的水产养殖基地到口社村的发展新貌,从历史文化传承到水资源保护中的科技力量,郭坑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清晰而生动。这次实践让队员们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接下来,实践队还将继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