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

教师节特辑 || 黄国城老师:师以匠心,遍植桃李

日期:2023-09-11 发布人: 浏览量:

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9月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代表党中央,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追随杏坛荣光是一次使命赋予,也是一次守护初心。在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院立于讲台之上,投身于祖国伟大环保事业的杰出青年教师——黄国城老师。

黄国城,男,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州大学研究员。致力于研究水体消毒技术、污染控制新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环境光催化等。在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担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副主编, 引文2100余次, h-index 为24。

青年教师黄国城老师,以坚定的步伐,助力祖国绿水青山的伟大事业;以扎实的专业能力,投身环境保护的伟大工程。多年来,黄国成教授致力于水体消毒技术、污染控制新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环境光催化等科研方向。

回望来时的求学道路,黄国城老师回忆道,跟我们很多在读的学子一样,在考大学选专业之前并没有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但大学期间黄老师并没有因为对专业的迷茫而放弃学习、放弃奋斗,反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保研的机会。所幸,在读研期间黄国城老师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恩师,恩师的教诲和引导,不仅让黄国城老师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黄国城老师说到:自己的硕士、博士的阶段是在极度严谨和充实的学习环境中度过的。在恩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深入学习了专业领域中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对学科的深入理解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也让他的学术热情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升。

在这条与环境相伴的道路上,黄国城老师逐渐明白环境工程的重要性,也在一次次的科研实践中,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并惊喜地发现可以将自己喜爱的自然科学与所学环境专业的知识相结合,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

在恩师的影响下,黄国城老师也逐渐对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职业展露出兴趣,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不断传承给所带的学生。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黄老师能明显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这是一份守护,也是一份责任。

“在学生时期,我们只需要考虑怎样把自己的学术做好,怎样做实验、写论文。当自己真正地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更加重视自身的垂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我也要更多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需要学会整合资源、提供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科研担起责任。”

“黄国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谈到对黄老师的评价时,黄老师团队的学生如说道。他用他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潜力。他超强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也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也许这就是“传承”。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习方法,黄国城老师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作为朝阳产业,环境保护事业在未来一定会是国家的大发展方向,也是需求不断增长的方向。作为理工科的学科,环境工程将物理、化学、土木等多个板块融合在一起,具备交叉性。作为环境学子,我们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这也是我院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当前,对于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我们的技术并不是很完善,这对环境工程的学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将原有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也需要扎根专业、不断创新、共同开发新技术。

对于环境工程的学生,黄国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融汇贯通。黄老师也鼓励同学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运用好学校搭建的各类竞赛平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同时,环境保护在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多多阅读前沿的文章,关注环境或能源问题,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诗篇的环安学院人民教师们,荣光属于你们,敬祝全体教师教师节快乐!



 



文字:福大环安团委学生会记者团

图片:福大环安团委学生会记者团

编辑:范姝琪

一审:廖烨檬 王淏 杨新如

二审:文鸿莹

三审:刘朝晖

 

 

 

微信公众号

   © 202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