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 页 > 2022首页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探寻东经119°北纬25°的海洋秘宝

日期:2019-07-19 发布人: 浏览量:

7月8日,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南日生辉实践队一行参观了位于秀屿区南日镇浮叶村东禹水产养殖基地的鲍鱼博物馆。

邂逅海洋深处的生命活力

一进入鲍鱼博物馆,拇指般大小、生长周期为三个月的鲍鱼首先展示在队员面前。随着生长周期越增加、体型不断增大的鲍鱼依次呈现。博物馆的最深处,生长周期为六年的“鲍王”潜伏于水底。据工作人员介绍,当鲍鱼壳长达3厘米时就开始分苗养殖,每一只南日鲍都有着严格的出品标准。

探寻养殖之路的开辟延伸

参观途中,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南日岛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南日鲍养殖业的发展环境知识。

自1994年起,南日岛万峰村娘屿海区部分养殖户开始试养鲍鱼。南日岛附近海域,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水温适中,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南日鲍的养殖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一直到1997年,南日岛才正式拉开规模养殖鲍鱼的序幕。2007年6月,南日鲍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南日岛成为中国鲍鱼主要产地之一,南日鲍发展成为福建著名品牌。

解锁南日鲍的发展秘宝

鲍鱼不仅仅是食材、药材、装饰原料,它更代表了南日岛的地域文化特色。

南日岛季风气候宜人,常年温暖,可谓“天时”;地理位置独特——平海湾和兴化湾在此处交汇,海洋资源丰富,可谓“地利”;生于海洋,依赖海洋——南日鲍是海洋和人类智慧的结合,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改造创新,也是人类与海洋生态和谐统一带来的宝贵财富,可谓“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南日鲍发展的最大秘宝。

立足新时代下的发展建设

近年来,南日鲍南日岛东岱浮屿南日鲍养殖区采用塑胶渔排网箱,逐步修复了传统网箱渔排带来的自身污染的问题,南日鲍的养殖方法不断完善,逐步科学化。

然而,随着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岛内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如何保持南日岛鲍鱼产业的“年轻”与活力,日渐成为南日岛鲍鱼产业发展的巨大挑战之一。

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对南日岛丰富的海产资源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同时,如何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地利用海产资源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也成为环境专业同学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实践队也将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研报告,通过群策群力,为南日岛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文/李晓琪、黄宝娇 图/王睿 核稿人/文鸿莹)


微信公众号

   © 202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