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高校,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为织密校园安全网,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4月1日晚,环安学院与生工学院于铜盘校区科报厅A联合举办“生命守门员”培训,邀请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陶亮老师为两院主要学生干部与宿舍长开展《生命守门员: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
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识别预警信号,如何与高危个体交流,如何帮助高危个体。
1.溯源危机因素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故构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三大主因。陶亮老师阐释了生命守门员的概念以及设置学生生命守门员的四大优势:心理距离近、信息来源广、求助渠道快、沟通效果好,并通过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以及真实案例,直观地表明当今高校大学生自杀数量之多、问题之严重,突出对危机的认识和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2.解码预警信号
本次培训的重点是如何识别预警信号,这是进行危机干预的前提和基础。对此,老师列举了一系列的预警信号,如情绪性格明显反常,持续低落或异常亢奋超过两周;回避社交、自残等反常举动;行为明显改变,成绩断崖式下滑或频繁缺课;对热衷事物突然丧失热情等等,通常可根据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判断一个人是否陷入心理危机当中。学会对高危个体的识别能够增强生命守门员的危机干预意识和判断能力,及时给予需要同学以帮助。
3.建立信任桥梁
“真正的倾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灵的温度丈量生命的重量。”陶亮老师在培训中特别强调,80%的高危个体会在初次求助时释放试探性信号,而有效倾听能建立信任桥梁,帮助当事人建立心理支持,让危机干预成功率提升3倍以上。帮助高危个体的基本步骤是“一问,二应,三转介”:生命守门员要找到合适时间与场合同高危个体进行必要的沟通,对对方提出的困扰提供力所能及的回应和帮助,并在沟通之后对其高危等级进行评估转介,让高危个体得到充分的帮助。
守护生命不仅是技术,更是心与心的共振。此次培训不仅传授了危机干预技能,更播下了守望相助的种子。当每个生命守门员都成为流动的“心灵驿站”,校园就筑起了最温暖的安全防线。



文字:林铮铮
图片:林铮铮
编辑:邱芝馨
一审:杨新如 黄甜恬
二审:廖烨檬
三审: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