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

实践归来话成长 || 我们的故事,从乡野田间开始

日期:2025-09-27 发布人: 浏览量:

2025年9月25日,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宣讲活动在铜盘校区B112举行。本次宣讲活动聚集了多位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分享他们在乡村振兴、生态治理一线的见闻与成长。这不仅是一场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关于青春的对话。

“赤脉承烽·云江绘绿”乡村振兴生态实践队

“赤脉承烽·云江绘绿”乡村振兴生态实践队,用“幸福河湖建设+乡村振兴”两条主线,书写了一段专业与乡土深度融合的青春纪实。

污水净化小实验、河小禹主题绘画、环保知识问答……让生态理念“活”起来;走进河长办,对话副主任,聚焦农村河道整治、污水管网建设,让专业思考“沉”下去。一段段社村护水短视频,记录下他们守护一方清流的坚定足迹。

依托校地共建实践基地,聚焦亲子戏水点规划,为乡村文旅注入新思路;垃圾分类科普、政策入户解读,在服务中传递温度,在实干中锤炼担当。同时,学院领导带队调研指导,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与社会担当。

宣讲人表示,实践队将秉持初心,持续助力乡村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献力,呼吁更多人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闽西红潮·碧水先锋”实践队


宣讲人展示了丰富的实践过程,途中开展生态美育支教、红色场馆学习、环保企业参访以及“幸福河湖·青马学员说”环保宣讲等多元化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实践队积极运用无人机巡河、智能水阀等科技手段推进智慧护河,并通过召开“我与河长面对面”座谈会,与水利部门共商水环境治理对策,携手共建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此外,队员们还深入调研武平林改成功经验与绿色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言献策。

实践队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有效促进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深化了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机制,为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环安智慧与青春力量。

“寻丹霞红脉基因·传绿韵生态薪火”生态文明研究生实践队

实践队以“校地协同促振兴”、“红色基因薪火传”、“生态守护践使命”为核心,奔赴福建泰宁开展社会实践,赋能红色乡村振兴与绿色生态保护。

实践队与泰宁县农业农村局、新桥乡政府座谈,围绕“全域旅游驱动发展”和“生态+产业”融合模式,研讨农业污染治理、垃圾分类等痛点解决方案;同时在泰宁古城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讲,推动惠民政策落地。

深度探访红色教育基地——在岭下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不要忘记”嘱托,于大田乡“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学习少年红军英勇事迹,走访红军街、新桥乡战地指挥部旧址,感悟革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

联合泰宁县生态环境局开展流域调研,实地检测溪流水质;赴大田乡核查污水处理与垃圾分类成效,总结“生态治理经验”;在红军街宣讲环保知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实践队通过多元形式深化红绿融合实践,以青春力量服务老区振兴,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闽江潮涌处·城乡共兴时”乡村调研实践队


实践队赴平潭县北港村,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开展社会实践。宣讲人表示,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乡村比对等方式,完成了有效问卷153份、深度访谈约40人次,获取乡村文旅产业经济情况、游客结构、生态承载等一手信息,系统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实践队调研发现,北港村依托“滨海石厝厝文化”和“两岸青年创业”等特色资源,初步形成文旅产业基础,但仍面临产业链短、产品同质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特色资源挖掘不足等挑战。针对问题,实践队提出强化生态自主监控、深化品牌联动、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本次调研为北港村文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同类乡村的振兴实践提供了参考范式。

“鳗流焕碧·闽水长清”福清养殖尾水治理实践队


实践队赴福清市天马科技集团,开展了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专题研讨会、实地参观循环水养殖车间和土池“零排放”示范基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实现绿色养殖中的关键作用。此外,队员们还参观了鳗鱼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了解到绿色养殖不仅关乎环境保护,也涉及产品质量与市场信任的构建。

宣讲人表示,通过三天的调研,实践队深化了对水产养殖绿色转型路径的理解,增强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意识,坚定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积极转化调研成果,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守护水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从河湖到田野,从实验室到乡村,环安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笔,以大地为纸,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的实践足迹不仅丈量了八闽大地,更在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一线展现了知识的力量与青春的温度。

字:赖永欣

图片:陈钰婷 谢芮曦 黄梓漩 江佳锦 刘思言

编辑:徐若翔

一审:李蓉蓉 黄甜恬

二审:廖烨檬

三审:刘朝晖



微信公众号

   © 202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闽ICP备0500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