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建设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科建设 > 学位点建设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日期:2023-02-23 发布人: 浏览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20232



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 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1)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富有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4)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守职业道德,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5)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熟练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6)掌握一门外国语。

1.2 学位标准

1.2.1 学科方向

1)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是基于传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政策学等。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其运动过程与规律,探索其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以及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环境质量的研究型人才。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研究核心是通过各种工程手段控制环境污染源,根据污染物特征分析,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法对各类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以防止、减轻直至消除污染,改善和保持环境质量等。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环境材料开发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以及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环境质量的研究型人才。

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学科的建立起来的新型专业,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固体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法、清洁能源利用的化学原理以及绿色环保化工过程等。通过各种工程手段控制和减少废物产生,并根据废物特征分析,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法对废物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资源循环理论基础知识,从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环境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以及工程设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

1.2.2 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兼任助教、学位论文答辩等均在此学习年限内安排。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在硕士论文送审前完成课程学分,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各类研究生一般需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如因特殊原因需延期毕业的,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含休学时间在内,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至多可延长学习年限一年,延长学习年限期间,其培养业务费、生活补贴费等由导师或其本人负责。凡提前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科研成果较突出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毕业的时间不得超过半年。需提前毕业的,由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院审批。具体按福州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相关文件执行。

1.2.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总学分要求2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2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具体要求见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有关规定),其余为非学位课程学分,实践环节120学时2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攻读学位期间,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期间在本学科领域有关的“一类”期刊上至少发表(或已录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1篇或授权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项,且均需署名福州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论文以研究生本人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方可计算篇数。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时,应提交发表学术论文所在刊物的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或录用通知书的复印件及论文全文。授权的专利以研究生本人署名为第一发明人或导师第一发明人,研究生本人第二发明人的专利方可计算项数,专利权人均必须为福州大学。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送审时,应提交授权专利证书复印件。

1.2.4 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体例及格式要求参照《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阶段管理实施细则》等的有关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为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学术观点明确,逻辑严谨,文字精练,词语准确通顺,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充分可靠,层次清楚明晰,说理严谨透彻。学位论文正文部分不少于3万字。

1.2.5 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于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不强制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取得量化的创新成果,但要求通过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让研究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考察论文质量。需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课题选题。学位论文体现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符合本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选题要联系理论与实际,在广泛阅读和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方案和路线,撰写开题报告。

2)开题报告。完成理论课程修读,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进入开题环节。学术学位型研究生需开展科研实验研究的要有预实验才能开题。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校有关文件规定,通过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参加预实验,写出文献综述,填写开题报告,审定通过后正式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论文进度及质量。定期检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每隔23个月,研究生向其导师或相关专家报告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由导师帮助其分析难点,指导并解决问题,以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

4)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考查。鼓励本学科硕士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同时,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的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论文的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数据真实、图表清晰、分析科学、结论合理。

1.2.6 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学位论文等规定培养环节,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发给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证书。

2. 基本条件

2.1 培养方向

本学位授权点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3个培养方向,其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如下:

1)环境科学:以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监测评估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环境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新技术、区域环境评估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开创新型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电色谱监测新技术,实现环境污染物的快速监测;开发环境遥感监测新指标,形成基于多传感器平台、多要素环境监测评价与智慧决策的特色优势。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为环境分析检测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和福建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成效显著。

2)环境工程:以福建省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开发基地为平台,重点开展光催化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和膜材料的低能耗、无污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在揭示该类材料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构效关系与机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光催化技术去除环境污染物、膜技术处理特种废水和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

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以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重点开展固体废物、工业废水的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在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造纸黑液和垃圾渗滤液的资源再生、绿色化学工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环境领域绿色循环技术的独特优势,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有力地支撑了区域重大环境建设,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各1项、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专利奖二等奖1项。

2.2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自获批以来,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导师团队。目前,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43名,包括正高19名、副高18名,其中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其中,博士学位人数43名,占比100%;博导12名,占比27.91%;硕导43名,占比100%;有海外留学经历31名,占比72.09%

2.3 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学位授权点紧密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福建省环境重大问题和工程市场需求,在水污染控制、环境材料、生物质综合利用、生态福建规划、废物高值化利用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两年来,本学位点先后承担包括国家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纵向科研和横向项目39项,到校经费1620.67万元,师均经费37.69万元/年。在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与应用、环境材料绿色设计与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4件(含美国发明专利1件、日本发明专利1件、德国发明专利2件);发表学术论文124篇,其中SCI收录97篇;转化专利成果2件,新到校金额20万元;科技成果累计为企业创造新增产值超4亿元。

2.4 教学科研支撑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位点拥有“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获评省优秀)、“福建省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开发基地”(2020年获评省优秀)、“福建省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中心”、“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监测评估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理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防治与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平台”(2022年新增)等14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及大型数据库,配备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约六千万元,涵盖学科各个方向,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本学位点现拥有近4300 m2的实验室面积(其中2000 m2位于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以及价值1500万元的现代分析仪器和中试设备。此外,福州大学测试中心也拥有价值1亿的现代分析测试仪器。这有力地保证了本学位授权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5 奖助体系

福州大学制订了《福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优秀助研奖学金管理办法》(福大研〔201749号)、《福州大学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福大研[2017]17号)、《福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福大学[2014]39号)等资助措施,形成了包括国家、校级、院级三层资助体系。通过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设置新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其中助学金覆盖率为100%)。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具体资助项目名称、资助金额和学生数见表1。另外,学校还规定研究生导师必须为进入学位研究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每月提供不低于300元的科研补贴,确保每一位研究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中断学业。

 

 

 

1 奖助学金情况

项目名称

资助类型

年度

总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

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5.8

15

研究生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8.8

13

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8.0

10

全日制研究生助研奖

奖学金

2022

2.23

11

鲲扬膜科技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0.3

3

2.6 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专门聘请了2名优秀教师担任科研秘书,协助学位点负责人管理研究生培养日常工作。要求各研究生导师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关注研究生个体成长和思想状况,与学院负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密切协作,定期组织研究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学院办学满意度情况,共同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本学位点遵照《福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着力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动力。其中,优秀新生奖学金按照《福州大学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评定细则》进行评定,国家奖学金按照《福州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执行。同时,本学位点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项目,并取得了多项奖项。

3. 人才培养

3.1 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须符合《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办法(试行)》遴选条件,并通过学校举办的上岗培训方可给予资格认定,学位点每年都会对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任职资格认定和招生资格认定,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工作水平。积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通过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积极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招生阶段认真完成研究生考试命题、复试、录取等各环节工作;培养阶段认真履行指导职责,在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环节,把关学位论文质量,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

3.2 师德师风建设

学位点严格遵从党建引领机制、教育引导机制、规则立德机制和典型示范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1)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党委推进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及“三会一课”制度等;(2)构建多层次、分类别、全覆盖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开展专题网络培训、学术诚信教育等;(3)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严格招聘准入制度,将其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首要内容,纳入督导考核评价、课堂教学评估以及研究生导师遴选与管理机制4)综合运用学院微信公众号“两微一端”多媒体渠道推送先进教师事迹,充分发挥身边榜样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3.3 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严格遵从国家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及《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分配办法》,实行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招生数量动态调节办法。整体而言,本学位点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呈现比较稳定的态势。本学位点生源的专业背景主要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与本学科高度相关专业。相关统计表明,上述生源占比每年均达到80%以上。

本学位点逐步完善和进一步建立了科学的复试录取制度,以有利于人才的甄别,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真正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科学性。在招生命题和选拔上,严格按照我校关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和阅卷的规定,选聘具有专业特长和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命题并独立阅卷。复试环节严格按照规定,成立专门命题与面试小组,建立复试、面试试题库。面试过程中全程录像,杜绝人为因素、不断规范复试及面试流程。

3.4 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非常重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根据现有的研究方向,开设了一系列核心课程,均由硕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

考虑到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环境材料研发与应用和区域流域环境规划与监测四个方向的特点和差异,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向设置了《固废污染控制原理与资源化技术》、《高等固体废物管理》、《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旧塑料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技术》、《粉煤灰资源利用技术》、《环境工程学原理》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方向设置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污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膜科学与技术》、和《环境微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环境材料研发与应用方向设置了《环境材料学》、《光催化原理与应用》、《水处理剂制备及应用》和《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等专业课;区域流域环境规划与监测方向设置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流域水质模型》、《水生生态学》、《3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水文学》、《高级城市生态学》、《湿地生物地球化学》、《流域生态治理理论及技术应用》和《环境评价技术应用进展》等多门课程。

此外,为增强研究生对本学科前沿技术的了解,还开设了课程《环境科技前沿》。

3.5 导师指导

本学位授权点建立了完善的导师选聘、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如《福州大学选聘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福大研〔201540)、《福州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招收硕士研究生管理规定》和《福州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以确保导师的质量及责任心。学校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从导师申请者中选聘优秀的教师,而后进行公示,公示通过后,学校统一对新晋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每三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一次考核。研究生入校时,学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而后进入导师课题组。

本授权学科建立了相关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从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导师选聘、研究方案制定、毕业论文要求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学位点采用集中在校全脱产学习方式和课程学习、学术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和导师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督促并检查各环节完成情况,指导和检查硕士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等。

3.6 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研究生认真执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以参与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团队沙龙等形式大力开展学术训练活动,年均20余次,每周开展学术交流组会,提高学生总结创新能力。另外,学位点还规定研究团队必须派学生参加全国性(含国际)学术交流会,创造机会带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各团队均能按要求实施,在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学院根据《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要求的规定(修订)》制定了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送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福大研〔201727号)、《福州大学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规范实施办法》(福大研〔201337号)以及《福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科研成果要求。

3.7 学术交流

本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如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特邀学术报告会、主题学术沙龙及联谊活动等。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一定数量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引导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和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学院在研究生满足福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手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并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的参会费用由各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学院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

4. 质量监控

4.1 质量保障

本学位点从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分流淘汰、学位论文质量等多个方面不断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所在学科被纳入学校世界双一流学科——化学学科群建设。本学位点对环境/生态学学科ESI贡献度逐年攀升,助力福州大学环境生态学进入ESI 1%学科;且学科第三方评价排名逐年上升: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软科排名为201-300位,在2020THE发布首届中国学科评级中排名A-2021年环境与生态学进入全球ESI1%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获B-。另外,近两年学位点招生质量较高,大多数为第一志愿报考生,确保了学位点的人才培养质量。

4.2 分流淘汰

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制订了《福州大学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补充规定》(校研〔201135号)、《福州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制定了明确的标准。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执行学校有关规定,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分流和淘汰机制,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和学位评定各环节,根据学生能力及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的分流淘汰。

4.3 学位论文

本学位点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通知》、《福建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福州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规定》等相关文件精神,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依据《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送审工作管理办法》,每位硕士毕业生须送2份学位论文给国内2位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校外硕士生导师进行评阅。硕士生学位论文送审分三种情况进行:质量跟踪对象的学位论文送审、质量抽查学位论文的送审、常规学位论文的送审。

4.4 学风教育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福州大学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规范实施办法》,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和《福州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福大研〔201833)精神和要求,杜绝学术不正之风,严明学术纪律。研究生经常参与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讲座及课程,如嘉锡讲坛《科研项目申请与论文写作投稿》、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规范》等。为倡导学术正气,杜绝学术不正之风,规范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习风气,培养正直诚信、恪守科学道德、献身科学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福州大学制订了《福州大学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规范实施办法》,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各类学术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本学位授权点依托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每年举行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并作《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专题讲座,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定期进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校内外导师负责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管和指导,确保实验数据、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学位论文送审前有查重环节、答辩后有抽查环节等。

近两年来,本学位授权点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出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良好的学风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求是精神,开展公平竞争,提高学术规范意识,端正学术风气,修身正己。

4.5 管理服务

福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严格按照《福州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所规定的要求执行。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负责学校层面管理,学院成立院研究生办负责学院层面管理。学院实行学位授权点、导师、研究生办三级管理机构,其中导师主负责。学院研究生办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传达、监督、协调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建立了导师与研究生定期见面制度,加强指导力度,导师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即应关心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就业、情感及心理健康等,研究生导师也应积极争取科学研究项目及经费,为培养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为研究生提供适当的生活资助。

4.6 就业发展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共招收研究生117名,授予学位80名,其中2022年招收研究生28名,授予学位16名。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类型为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本学位点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基本功扎实,工作能力较强,能很快融入用人单位的工作团队,并迅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高原学科,福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立足区域优势,面向海峡西岸环境重大问题和工程需求,培养了大批科研与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东南地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为保护福建省青山绿水、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严格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文件,在强化落实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规范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处置学术不端有效机制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采取学校、学院、导师督促及研究生个体自觉相结合的多重手段,强化质量监控与检查,促进学位授予的规范管理,如《福州大学研究生复试笔试、面试工作基本规范》、《福州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期刊及论文认定实施细则》、《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福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优秀助研奖学金管理办法》(福大研〔20198号)、《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或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标准》等。本学位点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有关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讲座及课程,如嘉锡讲坛《科研项目申请与论文写作投稿》《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规范》等。本学位点2022年共有16名研究生毕业,1位学生的论文获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21年毕业学生,2022届的数据未出);未有研究生被分流淘汰,也未出现研究生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处置的案例。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出顶层设计与价值引领,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把握学科办学方向,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红线贯穿”功能。通过将“立德树人与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思政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作为育人的关键课程;通过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和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地深入开展;细化党团工作,通过党员带头作用,兴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热潮,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如“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多次开展环安战“疫”志愿者活动,在抗击疫情下默默坚守、逆流而上;组建5支实践队伍深入八闽大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在行动+南日岛海洋环境调查及海洋经济观摩服务”;组织“实践归来话成长”三下乡实践汇报展示活动暨“扬帆计划”个人经验分享活动,以更好地传承环安精神,激励更多学位点学生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开设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科普通识类课程,拓展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视野,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目的是让学生生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省、市的重大需求等,积极联合、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以及省市级层面的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行业领域内著名的、有经验的学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讲座、会议交流等,通过该方式拓展研究生专业实践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专业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的交叉融合,达到科教融合的目的。同时持续搭建服务育人载体,通过积极对接政府、企业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互动,依托福建省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与龙净环保集团、海峡环保集团、省环保设计院和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近年来,学位点培养的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读博人数逐年升高。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2年,本学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博士点还未实现零的突破;(2)研究生教学成果奖未有突破:广大师生参与国家级学科竞赛的氛围还不够活跃;(3)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引用率不高,ESI高被引论文较少,科研获奖偏少,成果转化能力较弱;(4)科研团队间相互协作联合攻关申请重大项目的工作力度不够;(5)招生规模较小,阻碍学位点发展。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着力推进博士点申报工作:大力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加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申报及本学科高质量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2)完善师生教学成果奖助体系:加大教学成果的奖助力度,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国家级学科竞赛、申报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的积极性;

3)加强科研团队间相互协作,提升重大项目承接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助力度,着力提高环境类论文的档次,提升本学位点对生态学科ESI指数的贡献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水平;

4)立足学校资源,积极采取对策扩展招生规模,促进学生培养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

微信公众号

   © 2021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闽ICP备05005463号-1